12月6日,我會在南京成功舉辦2023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農學會原副會長吳孔明出席論壇并講話。論壇期間,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名義發布了《2023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23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2023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2023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等4份專項報告,以我會名義發布了《2023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論壇同時設置了院士報告與高端對話、農業農村部共建高校交流和大豆育種青年報告等專題活動。
吳孔明指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堅持“四個面向”,強化基礎研究、技術研發、集成配套和成果推廣應用全鏈條部署,推動體系、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以高水平農業農村科技自立自強支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要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領,力爭在核心種源等領域,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產品;要堅持以市場現實需求為導向,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建設好、運行好各級各類協同創新和產業支撐平臺;要著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解決農業科技各自為戰、重復、轉化率低等問題;要聚焦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推動構建農業領域各級實驗室、觀測實驗站和試驗基地平臺體系;要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深入推進人才、成果等分類評價,建立“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制度體系。
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胡義萍在發布《2023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時指出,為暢通產學研用對接渠道,創新引領農業農村科技發展,本著符合“四個面向”要求、對產業發展有較強助推作用、技術創新突出、對科技進步有較大影響的工作思路,連續6年組織開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遴選工作。本次共遴選出31項新成果,其中新技術10項、新產品11個、新裝備10件,這些新成果特點鮮明,有的助力農產品穩產保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的適應人民高品質美好生活需要,有的滿足在吃飽的基礎上吃得好吃得健康,有的突出農業綠色發展。新成果將不斷被轉化成生產效能,成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院士報告與高端對話以“大食物觀與糧食安全”為主題,邀請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萬建民,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浙江大學教授喻景權和江南大學教授陳堅等4位院士分別圍繞“種業科技突破”“大豆產能提升”“設施園藝發展”“未來食品挑戰”作了專題報告。萬建民在《種業科技突破 護航食物安全——IT驅動的生物育種發展》的報告中指出,我國良種對增產的貢獻率是45%,但在發達國家達到60%以上。發展生物育種科技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要加快生物育種原始突破,包括跨學科領域的綜合系統布局,加大生物數據、大數據智能設計等基礎算法和模型的研發,推進生物育種和應用場景的深度結合與應用。
蓋鈞鎰在《從大豆資源大國邁向大豆產能強國》的報告中指出,我國是大豆資源大國,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還有待挖掘。目前仍有許多難題沒有得到解決,比如大豆的葉霉根腐病,現在還沒有絕對的抗性基因,未來還需要加強攻關,集中力量進行科技創新。喻景權在《以大食物觀為指引 高質量發展設施農業》的報告中指出,設施農業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以蔬菜為例,一般來說,每人每天要吃300—500克蔬菜。如果按每人每天攝入500克、全國人口14億進行初步計算,全國每天需要消耗70萬噸蔬菜。因此,我們要以大食物觀為指引,高質量發展設施農業。陳堅在《生物制造與未來食品》的報告中指出,生物技術正在重塑世界,食品產業正在進入一個大時代,我們需要生物技術與食品產業全方位地交叉融合,以推動食品產業發展。食品制造面臨很多新挑戰,包括食品資源問題、提升食品加工效率問題、豐富營養與風味的問題等。應提高制造效率,對不符合低碳等相關要求的食品制造單元進行替代,重新構建加工流程。
在高端對話環節,中國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農大原校長柯炳生,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原黨委書記胡志超,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毛世平,中國農大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春保和國投創益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越從如何實現食物供給來源的多元化,從吃飽到營養、從營養到均衡、從均衡到健康的整體轉變;科技創新如何助力“大食物觀”理念落地;如何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大食物觀”背景下創投公司農業領域投資熱點等角度和切口展開研討,通過場景式多視角對話,為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場景拓展、投資融資等提出可借鑒的新思路、新對策。
論壇開幕式由中國農學會副會長、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司長周云龍主持,院士報告由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主持,高端對話由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濟民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