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水稻核心種質育種體系創建及其規?;瘧谩焙汀八竞诵姆N質雜種優勢利用”等兩項成果進行了評價。這是我會聚焦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組織開展的心懷“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系列評價活動之一。
提高稻米品質不僅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民種糧效益、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周少川研究團隊承接水稻育種學矮化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兩大突破,開展優質水稻育種研究,經過40多年的科研攻關,創建了水稻核心種質育種理論和材料體系,規?;闪艘淮笈鷥炠|稻新品種(恢復系)。
評價會上,與會專家認真聽取匯報、審閱相關評價文件資料。經質詢與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水稻核心種質育種體系創建及其規?;瘧谩焙汀八竞诵姆N質雜種優勢利用”兩項成果在水稻新品種選育理論、分子育種技術、新品種培育及推廣等方面取得關鍵性創新,突破了我國優質秈稻選育的技術瓶頸,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農學會作為科技部首批認定并授權專業從事科技成果評價的第三方機構,面向農業科教企等單位,圍繞科研項目指南編制、立項評審、過程管理、項目驗收、績效評價等科研評估,以及農業科技成果評審獎勵、定價交易和轉化推廣等提供評價評估服務,有力推動了農業科技創新,為實現優秀成果的落地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